读书人的二次投胎

在古代,有两种奇怪的现象。
一个是,所有人都尊重读书人,更不敢随便得罪读书人。
另一个是,学生对老师、徒弟对师父,都是格外尊重的,甚至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文化传统。
其实这些行为也很好理解。
先说第一个,村民们听说谁家里有读书人,一般都是比较尊重他们的。
商人碰到读书人,也可能会给一些盘缠进行资助。
即便是拦路抢劫的,也从来不会抢进京赶考的书生,盗亦有道。
为什么会这样?
一方面,那时候人心还是比较纯的,知道书生不容易,十年寒窗苦读,那真是头悬梁锥刺骨。
另一方面,今天的这个穷书生,有朝一日可能就金榜题名、飞黄腾达了。
如果你跟他结了仇,那么日后他可能把你的家都抄了,祖孙三代都给你抓进大牢,你连个屁都不敢放。
我之前推荐过《梦断紫禁城》这部电视剧,是讲和珅的,而且更加接近史实,评分也非常高。
跟《铁齿铜牙纪晓岚》不同,真实的和珅,至少在前半生是非常励志、非常正能量的。
年轻时,他还只是个抬轿子的杂役,被当地的一个乡绅给欺负过,把和珅家的田产全给霸占了。
和珅一直记着这个仇。
后来,和珅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以及一系列机缘巧合,成了皇上身边的大红人,他第一个收拾的就是当初的那个乡绅,弄得他生不如死。
而到了今天,读书人可能不是一个褒义词了,尤其是在底层老百姓眼里。
你读了20年的书,26岁研究生毕业,还不是得在办公室里996、一个月拿着8000块的工资?
还不如那些18岁就出来贴瓷砖的精神小伙赚得多,等你毕业了,人家都已经有车有房、老婆孩子热炕头了。
而你呢,可能到30岁,仍然是个无产阶级社畜。
当然,只有底层的普通人会这样想。
稍微有点资产的人家,一定是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的,从小就规划学区房、双语学校,将来还要去发达国家留学。
其实,恰恰是社会底层的人,才最需要教育的滋养。
20岁-30岁之间,读书人可能混得很惨,但是30岁、35岁之后的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有文化的人一定是吊打没文化的人。
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下面再说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件事。
我看了一些历史故事,以及文学作品,我觉得这种传统文化其实也挺好的,尤其对底层出身的穷学生来说,绝对是一种福利。
如果整个社会都认可这种文化,那么老师就可以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了。
因为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学生将来跟自己的儿子一样,会给自己养老的,而且恭恭敬敬,无怨无悔。
学生如果不尊重老师,那么社会上所有的人都会戳他脊梁,人人得而诛之。
这样的好处就是,如果一个孩子知道自己父母是废物穷鬼,那么他可以奋发图强,拜一个好的老师,找一个好的师父。
只要自己懂事、忠诚,把自己的灵魂交出来,完完全全地做老师的儿子,愿意一辈子尊重他、侍奉他,那么你不用怀疑,老师一定会把你培养成人才,甚至飞黄腾达。
这也算是一种穷人改命的机会,类似于第二次投胎。
郭德纲就说过传统的师徒制度,徒弟要伺候师父和师娘,任劳任怨,师父就会真心实意地教你。
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大部分教育机构,已经没有这种文化束缚了。
“老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本质的转变。
教育工作者,其实就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而已,一个老师要带几十个学生,一个月几千块钱,累死累活的,回家之后连自己的家人都没有精力照顾了。
至于对待自己的学生,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讲完课就走了,不会管太多烂七八糟的事情。
把学生当成亲儿子来教,这种事几乎是不存在的。
因为教完三年,他就跑了,以后大概率不会再见了。
所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种文化也就成了历史故事。
这种文化的转变,对于富人是无所谓的,反正富家子弟在人生中的任何阶段,都能花钱去最优质的学校,接受最优质的教育。
最重要的,为人处世的智慧、赚钱的思维、经商的头脑,这些都是应该由父母教授和影响的。
所以,富人的孩子,无论从学校还是从父母那里,都是一直汲取着最有营养的精华。
但是,穷人的孩子就惨了。
因为没钱,只能上个垃圾学校。
你学不学习,上不上网吧,玩不玩手机,老师压根就不管。
反正一个班级里只有5%的学生能考上好高中或者能考上本科大学,其余95%的学生,自生自灭就好了。
至于家庭教育,穷人家的孩子更是没有,甚至是负值。
贫穷的父母,传递给孩子的全是负面的坏习惯,比如不讲卫生,有事情就互相指责,做事畏手畏脚……
最后你会发现,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穷人的孩子跟富人的孩子,差距都是越拉越大的。
我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富人闭嘴之后,穷人的机会就更少了,在这篇文章里,我表达了一个观点:信息越庞杂,管控越严格,那么穷人接触到有用信息的概率越小。
所以说,穷人拜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上初中的时候(2004年前后),班里就有个同学家里很穷,但是学习很好,也特别懂事。
每次秋收的时候,他都是主动去班主任家里帮着收玉米、收麦子,干各种农活(他自己本身也就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
平时老师家里有事,他也都是骑行十几里路去老师家里帮忙。
结果就是,老师在各个方面都对他额外照顾。
当时我们镇上的初中,图书馆都是应对上级检查的摆设,从来不对学生开放。
但是呢,我们班主任唯独给他一把图书馆的钥匙,放学后他就可以去图书馆里学习。
类似的照顾还有很多。
我现在想想,我们班主任可能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姿态。
班主任自己只有一个小女儿,凭空又多了一个懂事又聪明的“大儿子”,也挺不错的。
到了今天,我跟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联系了,但是我猜测,他们之间应该还有走动的,而且关系很好。
因为那同学考上了不错的大学,而且他的姿态是由内而外的,不是装的,这种姿态应该一辈子都不会变的,他真的把老师当成了第二个父亲。
其实在现代社会,这种情况虽然罕见,但是仍然存在的。
有的人为了学东西,为了拜师,真的是非常虔诚,这种姿态是装不出来的。
那么当他碰到一个有本事的老师或者前辈时,必定会被他所打动,从而把自己的看家本领都传授给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20186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森林服务号的头像森林服务号
上一篇 2022年7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