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年份会由于某些原因而让人记忆犹新,比如1066年、1492年、1587年,当然,还有1898年。
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当时清朝的统治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无论从疆域还是人口来看,清王朝都具有碾压性的优势,最辉煌时,国土周边有十九个附属国,且年年上贡。
但到了道光皇帝那一代时,清王朝的衰败之迹就开始慢慢凸显出来了,两次鸦片战争,从此打开了清王朝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大门。
戊戌变法
时间来到1898年,那一年,清王朝尚还留有一丝薄弱的气息,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推行新政,史称戊戌变法。
《马关条约》的签订,举国上下无不震惊,全国百姓在讨伐“卖国贼”李鸿章的同时,也开始深深地担忧起国家的下一步该怎么走,忧虑得夜不能寐的人之中,自然也有身居高位的光绪皇帝。
自1885年的中法战争起,又到甲午之败中,光绪早已意识到清王朝目前的制度已经腐朽不堪,再不改变恐怕早晚灭国亡族,于是他请示了慈禧之后,便开始着手实行变法。
他编练了新军,废除了科举,建立了学堂。还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想要将眼下的法制进行大改革。
但这一动作并没有维持多久,慈禧太后就因自己的自私自利将它扼杀在了摇篮中,还将一并相关人等罢官的罢官,处死地处死,戊戌变法就此宣告失败,而清王朝也正式踏上了灭亡的路途。
王朝到了奄奄一息之时,各项制度也就如同堤溃蚁穴,在日复一日之中逐渐崩塌。全国各地悍匪四起,百姓民不聊生。整个清王朝统治的土地上空,彷佛都蒙上了一层厚重的灰尘,气氛压抑得令人喘不过气。
1898年的京城景象
第一:城墙外的景象
京城的城墙厚实又高耸,将城里城外划分为两个世界。从城外往城内看,高耸的角楼和宫殿的屋顶巍峨壮观,让人肃然起敬。
清朝时,京城的城墙不仅有军事防御的功能,也是满汉居住区的分界线,城内住着达官显贵,城外是平凡的汉族百姓。
城墙外总是时不时停留着一批批运送物资的商队,他们有的用骆驼作为交通工具,有的则用马车。
这些商队就相当于清朝时期的“快递公司”,将城内百姓所需的日常用品运进去售卖。商品种类早已没有“康乾时期”那般琳琅满目,大多都是煤块、食盐、白菜等。
第二:城墙内的景象
与城外的萧条破败相比,京城内的景象就大不相同了,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牵着骆驼四处游走的商队,叫卖之声此起彼伏。
站在前门城楼上眺望前门大街,这是京城中最繁华的商业区,两边店铺林立,熙熙攘攘——裹着“三寸金莲”卖水果的妇女、街头的剃头挑子、成群结队的僧侣们都集结于此,非常热闹。人们走马观花,遇到熟识之人鞠躬作揖,问候家亲。
但好景不长,1900年,前门大街就遭受到了义和团的破坏,两边的店铺被大火焚烧殆尽,一时之间繁华落尽,满目疮痍。
此时若是朝着北边看,就能清晰地看见大清门,门与门之间的“千步廊”就是清王朝各官署机构的办公区,如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等,按照”文东武西“的规则有序分布。
玉泉山景象
玉泉山位于如今的颐和园西侧,是清王朝皇帝和皇后以及妃嫔们避暑的地方,占地面积有七十五公顷。
坊间传说,玉泉山为风水宝地,山势形似元宝,而山中的玉泉垂虹更是名列燕京八景之一。
玉泉山的泉水十分甘甜清冽,一直以来都是皇家的御用水源,就连玉泉山泉水灌溉的庄稼,都只能是皇家御用,著名的“京西稻”就出自此地,乾隆皇帝还将这里称为“天下第一泉”。
虽然如今的玉泉山并不对外开放,但所幸我们还能通过1898年的照片窥得其中一隅。
照片中玉泉山标志性的两座宝塔依然屹立在山间,蜿蜒的山路依然盘绕在半山腰上,令人不禁遐想着皇家园林的内部风光。
不过这时的玉泉山其实已经遭受过英法联军的焚毁,但当时清王朝国库空虚亦无力修缮,就任由其荒芜破败了。
圆明园景象
圆明园自康熙年间起,就在不断地扩建,是一处非常豪华雄伟的宫苑。其中建筑风格融贯东西,造园手法极具艺术性,堪称是历史上的园林艺术的顶峰之作,也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的凡尔赛宫”。
但是,1860年的八国联军铁骑踏进了这座皇家园林,烧杀抢掠,将里面的文房珍宝悉数抢走,又一把大火让这里成为了一片焦土。到了1898年时,虽然还能看见一些残垣断壁,却也显得十分的苍凉。
一位德国的摄影师曾将这里的景象拍摄下来,当时已成为一片废墟的圆明园依然给他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他曾写下一段文字形容圆明园的精美,文字中说:“这里的装潢,五彩缤纷,如彩虹般绚烂,让人不禁怀疑自己来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里。”
圆明园被毁之后,遗址仍然属清王朝管理,未经许可一概不能入内。但当时的西洋楼景区却被清王朝彻底遗弃,于是便吸引了当时京城中许多的外籍人士前往,一到周末或节假日,他们就在这里拍照聚餐。
京城的历史,漫长悠久,积淀丰厚,自西周初年,周王朝在这里分封了燕与蓟后,历史就由此开始了。但无论朝代如何变迁,这里都是大部分朝代君王所居住的都城,国际大都市的基础从几千年前就已经在奠定,
如今的北京城内,依然还有无数遗留下来的古迹和城门,它们就像是一个个无言的讲述者,时刻提醒着我们这里曾发生过多少中华民族动人又辉煌的故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20186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