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无论你怎么发展,都无法摆脱自身的傲慢与偏见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人有两只眼睛,却只有一个心。两只眼睛所看到的,足以左右一个人的判断力。尤其是当这个人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多维度视角和思维时。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认为自己眼中所见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自己的判断才是正确无误的。但事实上,无论是谁的判断,都不可能绝对正确,而是要在一定衡量标准之下才能有所定论的。

这个标准来自何方?不是个体、全社会,或者某一机构组织,而是来自客观规律与事实真相。以及,经过时间洗刷之后的这些客观规律与事实真相。它们瘦骨嶙峋毫无多余装饰遮掩的,兀自站立在历史和时间里,历经千万年风雨,也屹立不倒。

哲学一早就告诉过人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着的物质世界,有其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

心理学:无论你怎么发展,都无法摆脱自身的傲慢与偏见

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清晰明了的归纳总结了客观世界的规律,也为人们认知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维工具。

然而,晚熟的人,总是不知天高地厚的,选择相信自己的眼睛,以及少之又少的个人经验。并完全忽略大历史观和唯物主义观,主观的以为,世界就是我眼中和心里认定的样子,除此之外都是错误的认知。

显然,这种一叶障目式的认知不会帮助人们真正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全貌,而会陷入到以偏概全,以己度人的验证性偏误之中。

从心理学角度剖析这种验证性偏误,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何为验证性心理?认知心理误区有哪些?心理偏误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人人皆有的“验证性”心理(心态)
验证性心理也叫自我证实偏差,它指的是,当个体在对世界进行判断和认知时,往往从自身的既有观念、认知模式基础出发,对现实世界进行选择性的注意和取舍。从而得到有利于自己观念图式的信息。

通常情况下,人们为了验证自己观念的正确性,往往不惜歪曲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信息,从而使得现实现象,尽量符合自己的既有认知。

心理学:无论你怎么发展,都无法摆脱自身的傲慢与偏见

在“验证性”心理状态下,人们往往会首先忽略掉现实中那些与自己观念观点不同的信息,忽略掉事物的不同特征,而仅仅认同与自己理念相近相关的评价或事例。进而佐证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观点。这一心理特征在那些敏感的、易受暗示的人而言,非常容易出现。

客观而言,这种验证性心理的出现,与人自身对世界的不全面理解有关。严格来说,验证性心理是被包含在“自我验证理论”这一社会心理学理论之中的。

“自我验证理论”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威廉姆·B·山姆(William B. Swann)提出,该理论研究发现,现代社会中,人们逐渐发展出了一种共同的社会心理特征和行为,即:一旦人们自身产生了一些自我想法,他们就会努力去找相应的证据,去证明这些自我观念的正确性。

心理学:无论你怎么发展,都无法摆脱自身的傲慢与偏见

坦率地讲,人们这种社会心理特征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发展过程。因为,客观世界是复杂而难以穷尽根源的。作为个体的人,主动探索这个世界,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发挥作用。

人通过对世界的主动探索与寻求,逐渐修正自己脑海中对世界的主观想象,进而逐渐发现世界的真实面貌,最终将在对现实的探索中,将主客观融为一体,变成一个以理性思考为指引的理性人。

在“验证性心理”发育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正是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助推之下,人才能突破层层阻碍去验证自己的观念正误,并在验证过程中,完成自我判断和人格发育。

心理学:无论你怎么发展,都无法摆脱自身的傲慢与偏见

从个体心理和精神意识形态发育的角度来说,验证性心理有其积极的一面,有其健康的一面。因为人只有经历过这一自我确证过程,其内在人格和精神意识发育过程才有可能得到实现。

验证性偏误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虽然验证性心理在助推人类心理意识形体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认知世界的方式的有效性,却仅限于人类自身。倘若以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待个体这一认知世界的心理状态的话,它的危害性远远大于它对个体心理发育的正面效应。

这是因为,验证性心理必然引发认知偏误。验证性心理引发的“认知偏误”人人都乐于并擅长以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去认知客观世界。但人们却非常容易犯一个常识性错误,那就是哲学理论一早就一针见血指出过客观事实。

心理学:无论你怎么发展,都无法摆脱自身的傲慢与偏见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一种反映,客观物质世界不受主观意识的影响。“

从这一哲学理论而言,我们可以得知:物质世界的本质是客观而不受主观意识形态影响的,人的意识可以对客观物质世界施加一定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人的意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人将始终受制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客观规律。

无论当代科技发展得如何如火如荼,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们仍然必须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存在,并且必须遵循其规律才能存才的更好。

虽然现代量子物理理论在一段时间内风靡全球,也似乎推翻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哲学论断,更使得更多人开始怀疑眼前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并推测客观世界其实不过是一行行代码,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计算机模拟矩阵里,我们所见所想所思,不过是更高维度(四维)影像在人脑这一器官中的投射这些超前理论与推断。

心理学:无论你怎么发展,都无法摆脱自身的傲慢与偏见

并且,波粒二象性理论和所谓恐怖的“双缝试验”,似乎也间接验证了现实世界其实是人意识的投射,人的意识变化,会影响现实客观世界的状态这一理论。

但迄今为止,这一事件和试验所能获得的公开的科学论据支持都非常有限。而在此有限的认知基础上,人们依然需要服从自然规律,才可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因此,无论从哲学角度来说,还是从科学前沿角度来看,人对世界的认知始终都处于探索阶段,不能简单地认为,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就一定准确无误。

所以,综上所述,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知世界的有效的心理推动力。但主观能动性过胜,就容易导致心理认知偏误,从而失去对客观世界的全方位了解和判断。

心理学:无论你怎么发展,都无法摆脱自身的傲慢与偏见

显然,在个体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好,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就会越深刻越全面。但同时,我们也要谨防陷入到“自我确证”所导致的“验证性心理”状态中,防止一味以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毕竟,人尚未完全征服这个世界,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以自身学历、知识水平、价值观等角度来看,都必然是十分有限的。

人自身产生的偏见与傲慢,自然不会是一种客观态度。而当我们陷入信息缺失境地时,认知偏误最容易产生。信息缺失,可能是主观偏狭,也可能来自外部刻意的隐瞒。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Mae, L., Carlston, D. E., & Skowronski, J. J. (1999). Spontaneous trait transference to familiar communications: Is a little knowledge a dangerous th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2), 233–246.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20186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森林服务号的头像森林服务号
上一篇 2021年8月1日 上午9:08
下一篇 2021年8月4日 上午7:5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警告:任何项目禁止充值、投资、建议薅羊毛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