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机器人“执掌”手术刀

政策利好下,手术机器人开始了进化迭代之路。

国产机器人“执掌”手术刀

来源:21tech(News-21)
作者:董静怡
编辑:张伟贤
图源:视觉中国

在不久前的人工智能大会上,来自微创医疗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是展会的一大亮点。该设备由医生控制台、患者手术平台和图像平台组成,医生坐在控制台上操作,手术平台上的机械臂可以完成相应的动作。

创口小,恢复快,更高的精确度进行更复杂的操作,手术机器人的出现对于外科手术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革新。我国在该领域虽然起步稍晚,但正在奋起直追国际第一梯队。

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由2015年的30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8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22.6%。预计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将会继续维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于2026年达到336亿美元,自2020年起复合增长率为26.2%。

在此当中,我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为4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5.1%,发展空间广阔。目前,发展最靠前的为腔镜手术机器人,经自然腔道及泛血管手术机器人领域目前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进口设备垄断市场,“后来者”国内医疗机器人产业的目标是实现国产化。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明,目前其所在公司通过政策扶持不断进行产品的优化迭代,同时对未安装进口设备的医院进行医院估测,建立培训中心,让更多医生先一步接触到国产手术机器人。

沙利文大中华区医疗团队咨询总监张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健康意识提升的大环境下,手术机器人可缓解公立医疗资源紧缺及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在卫生经济学及临床应用方面有长期价值,加之各产品的应用领域和适用范围不断拓宽,将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未来前景较明朗。

先行者与挑战者

在手术机器人领域,美国的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技术公司直觉外科是不折不扣的王者。成立于1995年,直觉外科只专注于研究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赢得众多资本青睐,自2000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凭借旗下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垄断全球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近20年。

在技术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出现对传统外科手术来说是巨大的改变。达芬奇外科手术系统分为医生端、病人端、显示端等三部分,通过该系统,外科医生可以坐在符合人体工学的控制台上进行手术,同时观看手术区域的三维高清晰度图像。

对医生来说,达芬奇机器人相当于给了他们一双稳定的且能360度自如运动的手和一双高清放大镜般的3D眼睛;对患者来说,手术精确度大大增加,开创小,术后恢复快,愈合也更好。

抢先入局者一骑绝尘,直觉外科凭借先上市的优势于2003年收购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Computer Motion,开启了新领域的霸主地位。2004年扭亏为盈后,股价一路暴涨,从2美元/股飙升至最高超350美元/股,如今市值达675.2亿美元。

背后是其被视为商业化教科书的“剃须刀+刀片”商业模式。在这个模式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业务的收入主要包括系统收入、耗材收入和服务收入三个来源。卖出机器人后,公司提供对应配件、器械的更换以及培训、维护等售后服务,随着保有量逐渐提升,系统收入增长趋缓,而耗材和服务则成为稳定增长的收入来源。2009年,直觉外科耗材及服务营收占比首次超过系统,达到了53.4%,2021年财报中,这部分的占比已超过70%。

无论是技术还是商业模式,直觉外科已经坐稳了头部的位置,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绝对实力碾压让很多后来者都望而却步。2021年财报显示,直觉外科营收达到57.10亿美元,占全球手术机器人总体市场规模的比重超过50%。截至2022年6月底,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球累计安装7135台,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手术执行量超过1000万例。

据了解,达芬奇在中国的总装机量已接近300台,总手术量超过32万台。虽然这给作为“后起之秀”的中国手术机器人公司带来不小的压力,但勇者无惧。

2010 年,中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科导航机器人面世,此后发展迅速,市场规模由2016年8.53亿元增至2020年的29.3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6.2%,预计2030年将达584.26亿元。

近两年的势头则更为迅猛。2021年,有超30家手术机器人企业获得融资,2022年多款国产手术机器人获NMPA注册,商业化进程加速。从在国产手术机器人领域,威高手术机器人、微创“图迈”产品、康多手术机器人先后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填补国内空白。

张典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国产手术机器人仍处于发展初期,但从2022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今年上半年有9款国产手术机器人获批,涉及腔镜、骨科等多个细分应用领域,这一数量已超过2021年全年获批的数量,也标志着国产产品正在打破进口垄断。

研发投入不菲

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在起步阶段,因此须面临较长投入期。

以“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为例,其2022年半年报显示,营收达6094.54万元,同比下降20.23%;归母净利润亏损4417.85万元,同比亏损扩大547.17万元。

造成亏损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研发费用持续增加。2022年上半年,天智航研发投入为5163.52万元,同比增长10.59%,占营业收入比例高达84.72%。

另一头部公司微创医疗机器人也面临类似的处境。截至2022年6月30日,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04.8万元,主要产生自蜻蜓眼的销售,而非其核心产品手术机器人。亏损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上半年净亏损4.64亿元,同比增加91.09%,去年同期净亏损2.43亿元。

对于公司上半年净亏损大幅增加的情况,微创机器人解释称原因有三,一是对在研产品的研发、临床试验及产品注册投入增加;其次是对手术机器人产品的商业化使得公司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增加;还有研发进展与商业布局致使雇员人数上升,员工成本包括股份支付增加。

从数据来看,报告期内微创机器人的销售及营销开支达6416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37.74%;研发支出达到了3.36亿元,同比增长110.16%。

“盈利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大多国产厂商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或初期商业化阶段。”张典表示,由于手术机器人前期研发及各环节资金投入大,各公司对于新品研发也在持续投入,而短期内商业化应用也较难实现快速起步,因此前期较难实现盈利。

“从达芬奇机器人的商业化模式来看,真正撑起其现金流运转及商业化规模效应的是其耗材和服务的持续收入,而这一过程也需要考虑如何真正满足医院、医生、以及患者三方的需求和利益,这将是一大难点。”张典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除去起步之难,国产手术机器人想要抢夺市场并不容易。进口厂商通过核心技术专利构筑的壁垒以及不断的产品技术迭代掌握市场主导权。例如,硬件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拥有三个关键核心技术:可转弯手术器械专利、3D高清影像技术以及主控台的人机交互设计。软件上,达芬奇的OS软件系统已升级至第四代,可提供仪器利用率等信息、支持各组件之间的数据通信以及拥有手术模拟技术。

有手术机器人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技术层面,国产机器人基本可以完成相同的操作,但在算法、机械等性能上还存在差距,体现在医生感官上最为明显,如操作顺滑度、卡顿效果、延迟等。“这些实实在在影响到医生的手术体验,是医生会优先考虑的因素。”

国产机器人赛道被广泛关注,资本大量注入。2021年有超30家手术机器人企业获得融资,2022年更有多款国产手术机器人获NMPA注册,商业化进程加速,同时也意味着赛道逐渐拥挤,竞争激烈。“如果有一家独大,那它可以去抢占达芬奇的市场,但如果达芬奇已经占据了90%,我们在剩下的10%里面扩张就比较难了。”上述人士表示。

在现有的市场中,国产手术机器人又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特征,如头部的山东威高、上海微创、深圳精锋基本已经覆盖华北、华东和华南市场,各公司与所在区域的医院合作更占优势。“据我所知,一些公司的业务已经向西南、西北地区扩展。”该业内人士表示。

政策红利催生蓝海

据业内人士介绍,国产手术机器人比起进口产品,并非毫无优势,“我们在设计上做了一些改进,会更贴合中国医生的使用习惯,目前在实现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产品一代一代优化迭代。”

该领域的创新和投入,国家政策是鼓励的。

2021年12月,《“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关注提升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等智能手术机器人的性能水平。《规划》提出,到2035年,医疗装备的研发、制造、应用提升至世界先进水平;我国进入医疗装备创新型国家前列,为保障人民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做优做强健康产业,促进高端医疗装备和健康用品制造生产,优化创新医疗装备注册评审流程。9 月 3 日,国家医保局网站发布的《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 4955 号建议的答复》指出,创新医疗器械不实施带量采购,这为其创新产品开阔市场提供了空间。

张典表示,在设备配置上,多项政策的出台都在简化医疗机构设备使用审批的流程以及进一步放宽设备配置规划限制,这也利好国产手术机器人进入市场。同时,国产厂商在推广上更了解本土化市场的特性,加之更低的价位,因此放量可期。

与此同时,京沪率先将手术机器人手术费用纳入医保目录,患者费用负担有望降低。据悉,上海市医保局将腔镜机器人手术以“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的名称纳入乙类医保,患者自付20%,医保报销范围包括前列腺癌根治、肾部分切除、子宫全切、直肠癌根治;北京医保局发布文件,明确“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作为辅助操作获得政府定价,并与“一次性机器人专用器械”共同纳入北京医保支付目录,即患者可获得 100%全额报销。

张典认为,未来预计将有更多产品或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服务项目被纳入医保报销清单,这将降低患者支付负担以及提高医患双方对手术机器人的接纳度,而更多厂商的加入也将使得降价成为必然趋势,推动下游应用及市场增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20186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YY胡的头像YY胡投稿用户
上一篇 2022年10月1日 上午5:50
下一篇 2022年10月1日 下午11: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