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得越多脑子越乱,怎么办?

编辑导语:为何有时你看似学习了很多东西,却仍然停留在原地,甚至因为信息过于庞杂而导致思维混乱?这是因为你没有对“学习”有清晰的认知,且未能找到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本篇文章里,作者就如何做到有效学习及其背后原理做了解读,一起来看一下。

学得越多脑子越乱,怎么办?

我以前曾经说过:学习是件非常有趣且容易的事情,如果你掌握大脑的运作密码,可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得不说,在充满变化的时代下,每个人都需要把终身学习新技能作为“必备奶酪”;放在兜里,随时享用。

可知识的海洋无穷尽,许多“即食奶酪”并无带来质的提升反而让认知思维更加模糊,处理工作困难越费劲;为什么?

从神经科学来说,你储备大量知识,神经元密度虽然增加但条理性非常混乱,进而导致“大脑关联分类能力”下降无法深度学习。

比如:看自媒体文章,超过2000字基本就只看加粗的关键词;看视频,1分钟讲不了什么,超过3分钟就要倍数播放;甚至看书,左脑进右脑出。

虽你无时无刻都在接触新知识,实际真正内化的少之又少;享受知识带来的获得感,却对其消逝却浑然不知,怎么办?

身边朋友会告诉你,在学习之前做好个人知识体系,把框架先搭好,知道自身需要哪方面知识,有目的输入;或者适当运用知识管理工具,如石墨、思维导图等。

可很多人几乎把输入的内容都放在同一区域,即使分类整理最后却发现关联性比较差,同质化严重,时间久了就乱成一锅粥;显而易见,它对你来说是件困难的事情。

若你有类似经历或困扰,别担心,不是方法论问题,而是我们大脑存在一种认知错觉。

今天我们从学习假象、学习方式、记忆与框架重构、知识迁移四个维度来解刨背后的认知,助力你在知识海洋中大脑如同算法一样游刃有余。

一、学习的假象
我们先从简单问题开始: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你大脑中会出现这两个关键词“大量阅读,背诵”;在碎片化内容爆炸时代智远认为都不是。

正确答案应该为“投入足够时间并努力”,这句话表面显得沧桑且无力,其实内力深厚;没关系最后你就懂了。

那继续思考,为什么很多人努力学习却没有得到自身理想状态?如学习英语,拼命背诵到最后考试成绩还是一败涂地;运营资料看那么多,最后还是打杂小弟?

你面临的困惑、不解,造成的自我怀疑智远归根结底为:

学习方法不对;
以为方法正确,但对掌握程度判断不准确,换言之“我以为的只是我以为的”。
我们一直采用的学习方式为“深度集中学习”和“全面掌握”两种,前者犹如小学时头脑风暴一样的背诵,但现在的年龄与状态对你而言已不复存在。

显然后者是你常用的;即大量涉猎,然后试着短时间理解,让这些知识在脑中产生基础记忆,拥有流畅感,下次使用时可轻松调取。

学得越多脑子越乱,怎么办?

如:隔壁同事说,我们要策划一份中秋节social营销;你阅文无数,上前猛然输出说做好这三步就能轻松搞定,可落地时发现还是不会。

这就是“学习的假象”,在心理学中称之为“合意困难”,怎么理解?

学习中设置些“有益”的困难,增加合理的难度能让学习效果更准确;换言之若你学习的学科内容自身没有相关背景知识(好底子),那处理起来就比较困难。

误区在于往往看似成效的方法论,都是别人的,浅层的;对你帮助不大;也不容易带来持久的效果。

反之耗费心力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才能更持久,差距在于“深度集中学习”与“掌握全面”使用的“意识状态不同”。

那什么是意识(consciousness)?

各界科学哲学对于此没有完全精准的定义,一般认为人对外界环境以及自我内心世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清晰度;换句话说,即我的直觉,感受经过大脑处理后对外界的判断能力。

从心理学上人有三种意识,分别为:微意识(minimal consciousness)、全意识(full consciousness)自我意识(self consciousness)。

先说微意识与自我意识,两者一般融合为负责处理简单的认知任务,接触基础的外界信息后作出的快速反应,也称之为潜在意识。

再说全意识。

一般表现为我们对于任务与外界刺激较为主动,专注的状态;能由此对外部感知的一切形成主动思考并作出心理活动(mental state),清楚汇报当下的思考状态和心理感受,它属于理性处理事情的过程,也称之为显意识。

说到这里,你或许会有所疑问,它和合意困难有什么关系?

举个例子:你早上起床,把闹钟定在6点,当你醒来时意识到起床时间到了,翻身而起;或拿起手机自然而然的打开微信刷一下有无遗漏信息,这也都是“潜意识决策”的。

换言之,它不需要深度学习就能决策,如同你刷文章只看标黑字体,也就形成一种习惯“形式大于内容”,并无真正深度理解。

学得越多脑子越乱,怎么办?

那显意识就不一样了,你应该听过这句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是它的具体表现,如何理解?

你第一次学习骑自行车,大脑要调动肢体的协调与单车的平衡关系,然后通过记忆的方式塑造让神经元集群成为固定路径,下次不思考就能完成此动作。

这就是显意识工作的原理,简单来说,我把它称之为“刻意的操作”。

两者其在脑中占地面积上也悬殊之大,显意识只占大脑8%作用,其他92%就是大哥潜意识,它信息存储量非常可观,如同电脑隐藏的文件夹,深藏不露,但显意识往往决定你很多重要决策。

总结而言集中学习的核心在于训练“显意识”,“全面掌握”的核心在于潜意识,前者在聚精会神的处理信息,后者只是基于大脑固有的路径去调动新知识。

但从学习角度它们两个都有bug,前者笨后者懒;为什么?

譬如:你用显意识很努力地搬砖学习大量的运营内容,同等于同样的动作进行刻意练习,换句话说:“在一个地方挖地,简单的东西学习一万次,高级的技能依然得不到锻炼。

最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明显得到提升,你只是集中精力的增强短期记忆而已。

学得越多脑子越乱,怎么办?

可是培养技能是系统工作,系统讲究的是短期记忆;存储、链接依次递进的过程,怎么理解?

若用生物学眼光看,学习就是大脑将感知到的东西转化为化学与生物电流的工程,这些电流在脑中留下记忆,整个过程为编码(coding);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是“巩固”。

因此巩固的过程大脑会用潜意识重演学到的东西,填补空白,并把新知识与旧认知联结,也就是说掌握一个学科或技能是“联网”的过程。

长期记忆在于“联网”,但很多人真把长期记忆作为“你记住了吗”使用,显然这多么无厘头。

二、联网式记忆
明白有时候“集中学习”和“全面掌握”为什么也不管用了吧。

简单重复的内容虽很快刻在脑子中,两者都会给你一种“学会了”的错觉,但并没有被归档保存;它就像你的备忘录,当不小心把某文件删除再也找不回来。

因此就算把大量内容集结在你原本搭建好的框架中,你还是不能随心所欲把这些内容使用,充其量是纸上谈兵也。

那什么是联网式记忆(networking)?我把它总结为新知识必须能和已有的旧认知结合。

就好比你今天看到某篇市场营销的文章讲到某3个概念,而明天另一篇笔记当中有个概念与此重合,那把两者放在一起就是“重构”。

犹如一幅画,大脑要决定看到的新知识放在画的某个地方,起到什么效果;也好比大脑资料的清洗,重复的删除,不同的归档一样。

学得越多脑子越乱,怎么办?

所以学习的知识不能被深度理解,原因在于重复的单点知识很容易被记录,但“全面掌握”的内容又显得太浅薄。

另一方面,学习知识的本质在于解决复杂问题,因此想要解决某专业复杂问题,并长期记忆这些内容,最好的形式有四步,分别为:检索、重构、归档、融入。

什么是检索式学习?

我把它总结为“先遗忘,再收获,发现不足”的学习方法;怎么理解呢?譬如你看到一本写得非常透彻的书,听到某个老师讲的课程,大脑往往会出现“我学会了”的幻觉。

进一步说;表层知识就像运动中的基本功;一日不练就废掉。

犹如我们小时候考试,老师在讲完结题方法时当下突然顿悟,但上战场依然不会;所以你在用原有的思维方式处理“懂了”这个概念,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并未完成。

很多人会说“这是我没记住的原因”;其实不仅仅是,重要的在于“学习方法”;我一般采用“先遗忘”。

当每看完某篇内容时,应该习惯的“拿出笔本或备忘录”,关闭刚才的内容然后用回忆的方式把它写出来,这才是自身所提炼的核心,是再收获的过程。

学得越多脑子越乱,怎么办?

还有另外一种辅助方式为“反思”;你可以定期花一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必备知识;然后自问,哪些地方做得好,还有哪些需要改进。

新知识的进入让你想到哪些经验?针对问题下次的解题策略是什么?并做好小结。这个过程可发现自身不足,同时也能再次回炉。

但是,我们学习一种东西不止于表面,而是要理解整体结构下各组织单元的关系,理解它们如何作为整体运作的,因此,也就是说我们知道的东西要进行实践。

到这里,但很多人把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弄反了,一上来先做大框架,然后子单元。不妨思考下,有时我们连大框架都不知道是什么?怎么能构建完善体系呢?

那正确的方法是先做重构分类,你学到一个知识需要思考,它属于哪种类型,最后归类变多框架自然出现,不是吗?

学习的高手一般都非常有意识地、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放在一起,然后尝试进行分析,找到它们潜在的联系点,当异质的素材放在一起时,仅有大脑的潜意识就能把这种隐藏的关系找出来。

如同:你想学习运营,那社群运营、私域运营、活动运营很多文章归属在一起,你会发现其实运营难度并不大,无非是在本质上进行了多种的创新而已。

因此学习前不是先搭建框架,而是先分类知识,如果你以前不是这种方式,那就需要对思维模式与方法论进行重构。

三、重构的本质
什么是重构?望词生意,重构就是重新构造;要知道人的记忆有两种能力:存储和获取。

存储很容易,我们天生过目不忘,掌握的信息全部存在大脑某处,想不起来不是因为信息的丢失,而是获取力太弱。

为什么?譬如:在中学时学的等边三角形计算公式几年不用,若工作中哪天需要,怎么想都想不起来?

原因在于你把曾经的信息存在一个个孤岛上,再也没有登岛的途径,这其实和记忆的形成有巨大关系。

从心理学来说,记忆的形成和本质目前还没有一个广泛被接受的理论,不论是哪一种,它如果需要解释记忆,就一定会把遗忘拉出来,也就是说:记忆和遗忘组成小闭环。

学得越多脑子越乱,怎么办?

我们先说存储:要知道,人大脑记忆依靠的是神经元细胞。

根据科普中国医学专家研究,人中枢神经至少有2000亿个神经元,每一个神经元都和几千个神经元有联系,进而构成一个相对的功能区,并与其他功能区进行复杂的沟通。

换句话说,人的学习和经验是永不分割,有人集中学习;有人靠全面理解或概念推理;若从神经到分子机制来看,其实两者本质是一致的,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体现为“神经元之间的协同”。

因此,在深度学习过程中,神经元结构会进行重构,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协同放电模式
更多神经元在该过程中加入到协同放电中,从而促进结构上的神经元链接。
所以,这两种结构重构能使新形成的神经连接变得“粗壮”而形成记忆,如同肌肉锻炼一样,不过这个过程比肌肉要要快很多,以分钟计算。

说到这里你或许有所疑问,学这么多为什么会遗忘呢?

进一步说人的神经元分为“细胞体和突体”两个部分;而细胞体又分为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三者,它的核心功能是“联络和整合输入信息并传出信息的作用”。

而突出分为“树突和轴突”两者;前者如同大树一样,拥有各种树枝状,作用在于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冲动并传给“细胞体”。

但大脑中的小胶质细胞(Microglia)有两个功能:

1)当你受到风寒感冒,细菌进入大脑层后,它能参与免疫系统的防控;

2)康复过程中海马体会持续产生新的神经元,它新的小胶质细胞会被重组和替换。

也就是说,它也起到破坏神经元突出的联系作用,这就好比新生婴儿时期的记忆,遗忘比率与时间的久远性导致的遗忘相比更大。

作为成人也是同样;学习的内容若长期没有被调用,它就会过时甚至被遗忘。

学得越多脑子越乱,怎么办?

怎么办?这就涉及到获取能力;但疯狂地摄取某些知识也并不能唤回回忆;譬如等边三角形计算公式,你再学一次进而掌握,还是不能使用。

为什么?因为没有联结,而再次检索其实就是不断给这些“旧存储”岛上搭建不同道路的方式,它能去这里,也能去那里。

换言之你的获取能能力决定“旧知识的调取速度”,在一次次努力匹配过程中得到加强,这就是重构的核心。

那从行动层面该如何“重构”呢?

智远常用方法为“以问题搭建类模型”;即带着问题做“框架”,然后由框架再进行不断延展,最后打通本质。

如何理解?现在的人都是孤立式地学习,比如看本书,大概的方式是遇到有启发的内容进行划线,甚至摘抄名言,最后也就成了“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

因此你从来没有形成一个动作,将旧知识与新知识关联,以问题为核心在于带着它找文章内容,然后将内容进行拆解匹配,这样才能在对比、分类、系统中不断刺激神经元重新塑造“肌肉记忆”,牢固掌握知识。

说到这里,不妨思考下重构的核心是什么?

不是借鉴别人的框架,而是带着自己所遇问题建设框架,这样最后你的大脑犹如蜘蛛网一样,一个知识动能调动所有模块进行思考,为自身所用。

譬如:我遇到如何做好市场营销问题,能从消费者心理学知识看;也能从营销本身出发,又能站在自身所学洞察方面切入,那岂不是你的视角会更丰富。

但学习的本质不仅是解决垂直所在行业遇到的问题,也要融汇贯通到跨界;即我电商运营的经验在其他行业同样适用,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重要概念,归档与知识的迁移。

四、学习的迁移
如何理解迁移学习(Transfer learning)?它有两个层面意思:

从人工智能角度理解为把已训练好的模型迁移到新的模型,进而帮助新模型训练;
解决更高层级的问题,让认知升级。
先说前者,众多APP算法的核心在于基于数据做迁移。

程序员考虑到大部分数据或任务是相关性的,所以通过旧模型的参数(可以理解为模型学到的知识),通过某种方式分享给新模型,进而加快并优化学习的效率,不用像傻瓜式重新记忆。

譬如:小红书有大量KOL的笔记,这些标签分类有阅读、打卡、风景等;若基于阅读标签做场营销活动为以后数据更加精细。

那最好的形式通过“背后参与的人,特征,地址分布”的基础数据,然后建设新特征,设定利益规则就可以完成,总结为四步:

然而这一切似乎是“机器的学习方式”,对于普通人来说有什么用呢?智远总结为解决更高层级的问题。

学得越多脑子越乱,怎么办?

比如:你原来是做社群运营,然后突然被调岗到产品运营,现在重要问题在于社群老用户复购差,活跃度低,如何通过产品迭代的方式让老用户上瘾,你需要重新规划产品路径解决上述问题,同时还要提升营收,怎么办?

若按照常规思维方式:你可以请教有经验的人调取他们已知方案来解决,若不行,再询问身边的人,但不一定完美使用。

迁移的学习方式如何做呢?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它是核心诉求是什么?

难处在于路径设计符合老用户需求,那你或者能发现,它的本质是“基于老用户操作习惯,用的新变体解决”。

进一步说:你需要把社群运营的经验融合到产品中去,加上合理的营销刺激,很显然就能解决此问题;具体来说可能有四步:

当你把这套模式学会后,下一步就是刻意练习并不断解决现有问题,过程中你就会发现,原来我所学、所做很多事物原来都有彼此联系。

因此你思维不断迭代,长期记忆的内容也会形成联网,那就不会出现学习那么多运营知识,最后还是小弟的问题了。

那到这里我们不妨在思考下,为什么会“合意困难”(desirable difficulties),学那么多依然没有卵用?

关键在于:

集中所学内容没有联网;
全面掌握又浮在天空;
框架体系又是别人的,自身不能灵活运用;
没有自身方法论;
不能长期迭代。
五、总结一下
如何让大脑轻松学习?首先读懂学习的假象“集中学习与全面掌握的关系”;然后通过岗位,技能专业重构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

进而提炼“不同学科的模型”升级迁移模式解决复杂问题,再者投入足够时间持续迭代建立“联网”模式。

每个人都有自身学习方式,但真正有效的学习从来都“不轻松”,我们需要忍受本能带来的“厌恶”与“延迟满足”。

轻松的事人人可以做到,大部分人做不到的事才值得去尝试,犹如那句话所述:半山腰总是最挤的,你得去山顶看看,不是吗?

部分观点学术参考文献指导:

1.海马神经发生调节成年和婴儿期的遗忘《科学》,344(6184),598-602。

专栏作家

王智远,公众号:王智远,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学者,左手科技互联网,右手个体认知成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20186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头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投稿用户
上一篇 2021年8月26日
下一篇 2021年8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警告:任何项目禁止充值、投资、建议薅羊毛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