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没有知网的命

知乎:我没那种命呀,轮也不会轮到我。

知乎,没有知网的命

撰文 | 佘宗明

知乎和知网,就差了一个字。

都是头文字「知」,它们的命运却判若天壤——就像林志玲、林志颖的发展路径差异那样。

一言以蔽之就是:知否知否,应是知网肥知乎瘦。

就在这两天,知网和知乎都上了热搜。

知网是因深陷「中科院停用」风波。

知网做了回应,说采购模式变了、2022年度协议计划近期签署之类。

结果成功达到了「听君一席话,如听半席话」的效果——那份回应,俨然致敬了东航云南公司董事长的「答记者问」,像是回答了什么,又像是什么都没回答。

知乎则是因被传出「视频运营部门裁员60%」。

知乎迅速澄清:没有裁员计划。

这就得怪网友不懂事了:互联网公司的事,能叫裁员吗?优化、向社会输送人才、毕业……晓得伐?

就事论事来说,知乎有没有裁员,别光听小道消息。在互联网日子不好过的当下,要避免「谣诼」带来的误伤。

就算知乎裁员了,也挺正常——它毕竟是个正常的互联网企业。

这里的「正常」二字,是相对于知网而言。知网虽然也带了个「网」字,但人家跟互联网企业分属两个物种。

01

都说「天下苦知网久矣」。知网有一条「罪状」是暴利。

知乎挺想替它分担这份「苦」,但没太多机会。

这心情,就跟我想分担「我对钱没有兴趣,钱越多越让人烦恼」的杰克马的痛苦是一样一样的。

奈何现实总在「均富款」快砸到我头上时,拍了拍我:醒醒,砖还没搬完呢。

这些年来,知乎很想挣钱,不是一般的想。

但现实似乎将几个字拍在了它的脑门上: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嗯,比那些被指「贩卖身材焦虑」的女明星体型还要骨感。

02

说到知乎,很多老答主会百般感慨。

他们感慨于知乎之前的独特氛围。

「张小龙、李开复、徐小平、王小川和keso等人入驻」「邀请码能被炒到上百元」……这些古早轶事,总被很多人当往事回忆。

那句「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当时也还是童叟无欺的情景还原。

来自各行各业KOL的专业回答,营造了乌托邦式的「线上沙龙角」氛围。

知乎创始人周源说「将在垃圾泛滥的中国互联网海洋中,用价值打造一条坚固的信息护城河」,他确实做到了。

老粉们也会感慨于知乎后来的气候变化。

知乎依旧是中文互联网里的「知识富矿区」,在问答型UGC社区中仍具有极低的可替代性。

但从小众社区变成准大众化的头部知识问答平台,知乎显然不是「从前那个少年」了。

在许多老粉眼中,知乎已经被「小学生」占领了——知乎财报就显示,年轻用户已成增长主力军。而低龄用户的心智,似乎对冲了精英化社区调性。

现在说起知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人均985,年入百万」(学历通胀与货币贬值齐飞)的名梗。

而知乎上「什么副业冷门且暴利?」问题下面的回答,在加固着「知乎=编乎」印象的同时,也为各式高级黑源源不断地提供素材。

03

可知乎是不得不变。

指望它走问答SNS网站鼻祖Quora的小众化路线,或走维基百科的以捐赠维持运营路线,只配被怼上一句「你养我啊?」

知乎不是为了给精英做马杀鸡而生。它得恰饱饭,它得活下去。

前些年,UGC平台们都信奉克莱·舍基说的那套「认知盈余」「实践社区」理论。其精髓就是:规模化的用户参与+去中心化的分发。

知乎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点。

2012年末,它在用户达到40万、触到第一增长曲线的天花板时,果断变强封闭性的邀请制为开放性的个人注册制。随后就迎来了用户的高速增长。

到了2021年第四季度,知乎平均月活跃用户数为1.03亿,同比增长36.4%。

04

只不过,知乎在商业变现上已多次触礁。

这些年来,很多平台好歹经历了跟互联网泡沫「由无到大到破」同频的兴衰期。

知乎的运气却不怎么好。把那些年它错过的风口串一串,可以串一株幸运草、串一个同心圆。

知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最开始,在互联网牌桌上,别人打出「王」,它不跟;别人打出「2」,它不跟,别人打出「A」,它还是不跟。

从2011年至2016年,知乎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现象级风口迭出:自媒体、陌生人社交、O2O、外卖、直播……

但它很克制,步子始终没迈出核心能力半径。

到了2016年末,知乎的商业化进程,总算摁下了启动键。

它终于抓住机会,一再地喊「跟」。只是,它常错过最佳押注时机。

贾琦老师就对此做了梳理:

2016-2018年,它主要追知识付费的风口,知乎live、电子书、知乎大学、圆桌等陆续上线。

可知识付费市场容量并不大。

2018年初,直播答题火爆,「冲顶大会」、「百万英雄」、「芝士超人」等,犹如雨后春笋。

在盛极转衰的关头,知乎终于掏出一个「知识之王」——结果2月12日上线,两天后有司下发了叫停通知。

2019年3月,抖音日活用户逼近三亿,跟快手的「双雄格局」已成形。

这时候,知乎后知后觉地端上了短视频平台即影,不到3个月后,没达到预期,关停了。

还有知乎推出的「CHAO」,原本是对标小红书的男性种草社区,结果被「得物」吊打,随后看泡泡玛特火了,转型潮玩社区,可也没溅起多大水花。

在此过程中,资本是「一路繁花相送」——知乎总共经历了9轮融资。

到了2021年3月,靴子终于落地,它在纳斯达克上市。

可它又精准地踩到了坑:在它上市的前两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式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这成了酿成「中丐互怜」的节点性事件。

说到这,我想起了《唐伯虎点秋香》里的那句台词:谁人够我惨呀?

05

知乎明显没发掘出所有潜力。

截至4月19日,知乎的市值是11.59亿美元。

作为对比,截至20日收盘时,快手的市值是2617亿港元(注:这都是经历了股灾后的。)

2021年财报显示,知乎2021年总营收达29.59亿元,同比增长118.9%,净亏损12.99亿,近三年的亏损合计超28亿。

B站的同期营收是它的7倍,快手是它的27倍。

就用户量看,知乎去年底月活超1亿。

不到B站的1/2,不到快手1/5。

注意了,上线于2011年1月的知乎,比快手短视频的出现时间要早1年多,抖音更是5年后才问世。

当然了,在商业化方面,知乎如今也已开窍。

以2020年5月上线的「知+」平台为标志,它已摇身一变成为富文本种草社区(借贾琦老师语)。

虽然仍在亏损,但增长势头明显:从财报看,知乎2021年总营收达29.59亿元,同比增长118.9%;毛利润为15.54亿元,毛利率为52.5%,相较2020年增长105.1%。

以内容为中心的线上广告、商业内容解决方案、付费会员业务等商业模式的轮子,也转动了起来。

「知乎已过低估」,有人如是说。

而4月11日,知乎递交招股书申请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计划在22日在港交所挂牌,拟开启「双重上市」模式,也相当于自我宣示:

我命由我不由「美股」。

06

不管怎么说,知乎终究是在市场中浮沉。

即便它没长成很多人想象中的样子,人家是在「对称性风险」的框架下试错和探索。

相形之下,同姓兄弟知网就「稳」多了。

它都不需要太多商业模式,如果非得说有,那就是一条:收过路费——知网的CNKI数据库就是那条「路」,下载费、订购费就是「过路费」。

要想过此路,必须留下买路钱。你也可以绕道,但那就得多走很多路。

凭着简单的收过路费,作为当年被扶持的「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知网,顶着国内最大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平台的名号,举起了「学术收割」的镰刀。

年报显示,2020年全年,知网主营业务收入11.68亿元、归母净利润1.93亿元,毛利率达53.93%;2021年上半年,其主营业务收入4.96亿元,毛利率达51.30%。完美阐释了「暴利」二字。

近年来,知网已屡遭抨击,舆论批它挟垄断知识之利,左手以畸低稿费买断或零成本获取论文资源,右手挟论文收录优势高收费。

围绕知网,有两句话深入人心:

一句是「不知知网翟天临」。

这将论文查重议题摆在了许多师生面前,而知网是他们几乎绕不过的查重工具。

另一句就是「天下苦知网久矣」。

89岁退休教授赵德馨状告知网,中科院被传停用知网,都成了这句吐槽的召集令。

结果呢?

「我就是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07

N年前,网上就流行一句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我们一起出门,你去买苹果4代(iPhone 4S),我却只能买四袋苹果。

这可以套用在知网和知乎身上。毕竟,当知乎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时,知网早就在岸上了。

不知道看着「天选镰刀」知网,知乎有没有化身柠檬精,然后哼出山鸡哥的那首苦情歌——

「我没那种命呀,轮也不会轮到我」。

*封面图来源:陈小春《没那种命》MV截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20186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森林服务号的头像森林服务号
上一篇 2022年4月21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