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创业失败都是因为不懂这四个字

知者多喜于学而惮于行,行者常碌于为而讷于知,惟具使命者方能知行合一。

80%的创业失败都是因为不懂这四个字

作者 / 崔晓燕

来源 / 盒饭财经(ID:daxiongfan)

“知行合一”有什么用?

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它是能“成事”的不二法门。

每分钟,国内有超过8家公司注册,但有多少人在表演创业?

每天,仅在北京西二旗就有10万人涌入不同的互联网大厂,但有多少人都在表演工作?

每年,为知识付费的中国人已超过四亿,但有多少人在表演学习?

“表演者”总是“实干家”的几倍。“表演者”并非不努力,他们甚至比“实干家”还要努力数倍,只是一直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因此“表演者”难以成事。

当探究那些卓越企业家彼此底层逻辑中的最大交集,结合自己的体验,才找到“表演者”和“实干家”之间的最大差异,也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既是方法,也是目的;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探究当代商业史上著名的败局,眺望星辰大海的人为什么会创建一家PPT公司?精于计算的人为什么会财务造假?善于反省的人为什么还是多次跌进同一个坑?讲起《道德经》头头是道的企业家,为什么会犯“至刚易折”的错误?症结都在于不能知行合一。

生活中懂了所有道理,依旧一团乱麻,减肥总是半途而废,家庭关系如同火药桶,职场要么是“背锅侠”要么是“透明人”,投资要么当韭菜要么当炮灰,同样来自知与行的二元对立。

近年来,很多企业家喜欢读王阳明,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觉得阳明心学是一门关于认知和实践的学问,而这两点是做企业必不可少的。但这只是表层的认识,其实知行合一的精髓并非认知哲学或行动哲学,更不仅仅是“知道”和“做到”这两件事,它至少包含四件事。

由“知”到“行”?

行和知,是中国古代哲学很重要的两大命题。从《尚书》开始,到孔子、庄子、孟子,然后到二程、朱熹、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再到孙中山、陶行知,都谈知与行。但许多先哲眼中的知和行都是分开的,有先有后、有难有易。500年前王阳明在贵阳书院讲学的时候,顿悟了“知行合一”之理,他说,“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其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此便是知行之本体。”

王阳明用孝悌来解释知行合一,他觉得一个人知道孝悌一定是因为他曾经行过孝、行过悌,光说知道并不是知道;去做了,才能说明知孝悌。王阳明讲的是什么呢?就是“知道”和“做到”。这只是知行合一的第一层含义,而很多人连这一层都做不到。

王阳明的弟子就问过他,“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情便不同。如何?”人静坐或者静下来的时候,会觉得颇有感悟,但一遇到事情就不行了,这怎么办?

王阳明也是认认真真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这就是著名的“事上磨练”理论。

王阳明自己也一直在践行“事上磨练”,他在贵阳讲学,三年贬谪期满,朝廷的任命来了,朝廷任命他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但他第一天上班,就遇到了事。衙门里忽然涌进来上千乡民,号呼动地,他仔细听了老半天才搞明白百姓们是请求宽贷一种叫葛布税的税务,说税太重了,百姓交不起。

庐陵本不产葛布,也没理由交这税,但三年前庐陵来了一个担任税监的太监。此人姓王,天天花天酒地,为了搜刮民财,竟然肆意加了葛布。三年前庐陵的税每年大概三千四百九十八两,等到王阳明上任的时候,各种税加在一起有上万两了。王阳明调查了情况之后,知道这税收得不合理,立马说,今年的葛布税免了。

王阳明只是个小小的知县,税收那是国家的事,王阳明直接给百姓免税,不怕摊上事吗?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力量,它首先是一个调查、洞悉全局的能力,然后就是敢于担当,碰到事不怕事,甚至迎事而上。

王阳明把百姓送走之后,立马提笔给上级领导和王太监去了几封信,信里把事情的始末和税收的不合理写的明明白白,然后劝诫道,“再如此压榨民力,恐会酿成大祸”,最后还硬气地摆明了立场,“有什么事你们冲我来。”

有时候你迎事而上,事可能还会躲着你,王阳明“手刃”王太监,上班第一天就免税,也没惹来什么大祸,任知县这段路反而成了他日后仕途的重要转折点。

由“知行”到“合”

从“知行”到“合”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第二层含义。

“合”这个字是很有讲究的,在甲骨文中,“合”不是上面一个“人”,下面一个“口”;而是上面一张口,底下也是一张口,但是上面这张口盖住了底下这张口,上面那张是大口,底下这张是小口。

这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吗?其实它说的是相爱的在男女接吻时,一张大口在吻一张小口。谈恋爱的境界是什么?就是我的眼中只有你,甚至连“我”都没有了,取消了个体的独立性,两个合在一起产生一个新的整体,这叫“合”。所以,并不是知道、做到就是“合”了,那只是知行。你要沉浸进去,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合”。“合”是“知行合一”的第二层含义。

王阳明转述过一个故事:相传,有人向一位禅师请教修行的法门。禅师回答是:“饥来吃饭,困来眠。”那人觉得很奇怪,“很多人不都是这样做的吗?”

这时候禅师回答:“不。他们吃饭的时放不下工作,睡觉时又总想着赚钱。而我,吃饭便是吃饭,睡觉便是睡觉,沉浸就是最好的修行。”

王阳明非常赞同“沉浸式修行”的说法,还以此为典故,做了一首诗: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也是一场沉浸式的修行。他在龙场为自己打造了一副石棺,整日坐在石棺中沉思,专心探求圣人之道。时间长了便觉得胸中豁然,生死荣辱似乎都和他没有关系了。终于,一天夜里,领悟了 “格物致知”的道理。

王阳明说,“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就是在融会贯通,告诫人们要沉浸进去。只有沉浸进去,你才能和你的思想、行为融而为一,才能真正的“合”。

王阳明在现代企业家中拥有大量粉丝,尤其是近年来,企业家学习的思潮已经从西方企业管理思想,更多地转向了东方传统哲学,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就是王阳明的忠实信徒。

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风暴过后,日本很多大公司都出现了问题,而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京瓷公司却成为东京证券交易所市值最高的公司。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稻盛和夫和这家经历了四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毅然屹立不倒的公司。

他们发现京瓷的经营方式与“阿米巴虫”的群体行为方式非常类似,于是给它取名为“阿米巴经营”。而想要深刻理解阿米巴经营的精髓,还得回到它的源头——“知行合一”的“合”上去。

阿米巴在生物学上是指一种单细胞的变形虫,这种单细胞生物,是最小单位的生命体。稻盛和夫,其实是借用“阿米巴”的概念,把公司打散,把部门拆成一个个独立财务核算的经营体。

比如说,陶瓷有混合、成型、烧结、精加工四个职能。假如泥土成本是1元,经过混合部门加工后,用2元的价格,把半成品卖给成型部门。成型部门把混合土塑造成型,再以3元的价格,卖给烧结部门。接着,烧结部门用4元的价格卖给精加工的部门,精加工部门最后把成品陶瓷,用5元的价格卖向市场。

从泥土到陶瓷,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成本、收入和利润,都是完全独立的经营体,对结果负责。

那稻盛和夫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随着企业的发展,他发现员工跟不上他了,员工没办法投入和沉浸了,他用这种经营上的“手段”刺激员工沉浸式工作,当阿米巴领导和员工自己制订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感受到工作的意义时,他们就很容易从目标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成“精神共同体”。

所以,阿米巴经营的本质不就是沉浸式工作,不就是“知行合一”的“合”吗?

由“知行合”到“一”

从“知行合”到“一”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第三层含义。

“一”是什么?“一”就是王阳明讲的“致良知”了,指有一个价值性的归宿和再出发。“致良知”的这个“知”,超脱了知道的范围,体现的是每个人真实状态下的道德感。

王阳明有一次给弟子们讲课的时候就说,每个人胸中都有一个圣人存在。然后他指着学生于中说,“于中啊,你就是个圣人,你胸中原有圣人,你就是圣人。”于中听了赶紧起身,作揖拜谢,忙说,“学生不敢、学生不敢,老师才是圣人,学生哪敢当圣人。”谁知王阳明一笑,“这又不是我送给你的,这是你原有的,你胸中原有个圣人,有什么不敢当的?”

王阳明说的“圣人”就是每个人内心的“良知”问题。心学让我们事上练,事上练练什么?练的终点就是良知。找到它、呵护它、宣扬它,然后进入知行合一的循环,这个致良知就变成了人生的价值和统帅。

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虽然没有读过王阳明,但他先天具备“知行合一”,直抵人心的力量。海底捞被称为中国服务业的标杆,围绕它的变态服务,有各种神话。为什么海底捞的员工愿意这么沉浸式地工作,创造极致的服务?其实核心就一点:“致良知”,以心换心,把员工当“人”看,员工自己就会把顾客当“人”来服务。

80%的创业失败都是因为不懂这四个字

2021年6月,海底捞扩张疲软,市值蒸发超2400亿港元,股东、市场、媒体都在等张勇的“交代”,没想到张勇却说了一番出人意料的话。

他说,“大家神话海底捞了,我本人非常反感。你们要理性,投资要谨慎。我常常讲,要想知道什么是名不符实,看看海底捞就知道了。所有餐饮企业面临的困难,我们同样面临;所有餐饮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依然没有解决。

盲目扩张的事情肯定会发生,一旦我整合好现在的门店,我还会扩张,因为这是我的使命。稳定了我就冲锋,不稳定了我就稳定,稳定下来就再冲锋,直到海底捞倒下来为止。”

谈到“什么样的管理者能够洞察人性”时,张勇的发言更加犀利,他说,“洞察人性很难讲,比如消费者说海底捞不好吃,其实可能是嫌价格贵。我老婆说我回家晚,可能是我对她关心不够。如果我信我老婆的话,每天都在家待着,我相信我老婆会更讨厌我。我认为领导要洞察人性是必须的,如果这点做不到,很难当好的领导。”

这些话从张勇口中说来,朴实又生动,网友纷纷点赞,换一个CEO这么说,估计市值会跌到底。为什么?张勇不是神,他性格中也有粗暴、自大的一面,也会犯错误、有缺失,但他身上有天然的“知行合一”光芒,能够“致良知”,激发出别人以善的一面来看待他和海底捞这家公司所遇到的困境。

知行合一其实是四件事:知、行、合、一。从知道到做到,然后到沉浸式修行的“合”,再到致良知的“一”。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郦波教授说,“‘一’不是终极,不是最终,它是一个再循环,没有止境,可以无限地升华上去。一个循环,再一个循环。这个智慧是成长的,不停地成长。”

灯塔知行社&盒饭财经发起2天2晚深度拆读《王阳明大传》活动,由著名财经作家、商业观察家、盒饭财经创始人、阳明心学资深研究者何伊凡先生领读拆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20186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森林服务号的头像森林服务号
上一篇 2021年9月5日
下一篇 2021年9月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